为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与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4月9日上午10点,西南大学辅导员创新发展分论坛 “学风建设和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工作”在人工智能学院801会议室举行。参与人员是新工科二组全体成员,论坛由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维薇主持。

论坛邀请不同学院的4位辅导员做主题分享。其中,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李飞阳老师围绕《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提升》主题,详细介绍了“西小站”辅导员工作室的项目概况、实施计划及预期成果。他提出要遵循“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复盘”的逻辑体系,规范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从而提升辅导员的应急处变能力。此外,李老师还结合真实案例,分享了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理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及应对策略。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越老师从制度保障、活动激发、课程优化、竞赛驱动与文化浸润五个维度,全面介绍了学院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实践成效。他详细阐述了《学风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明确了学术规范和师生责任。同时,学院设立“学业加油站”,为学困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并通过组织创新活动、专业竞赛和师生互动交流,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最后,王越老师指出,这些举措不仅营造了“比学赶超、追求卓越”的良好学风氛围,也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塔学院刘娇老师从机遇、挑战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分享自己对AI赋能“新工科”学风建设的理解。她认为,AI为“新工科”学风建设带来诸多机遇,如个性化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精准监测学生学习过程。然而,AI的应用也伴随着挑战,包括技术应用的复杂性与成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适应与能力提升困难,还有学术诚信和媒介素养问题等等。展望未来,AI赋能“新工科”学风建设将朝着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品牌特色、更加注重伦理与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最后,她指出AI为“新工科”学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应积极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

人工智能学院孙一博老师分享了《基于智能音箱语音模块的学工交互场景设计》。他首先介绍了智能音箱的发展历程,指出早期产品的技术限制,难以满足教育场景中复杂交互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一代小米智能音箱Pro的发布,连续对话及AI大模型问答等功能,为智慧校园建设尤其是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可能。孙老师针对“师生互动”设计了基于智能音箱与App联动的谈话预约系统。教师通过语音指令发起预约,系统自动校验课表并推送至学生端,学生可在App上确认或修改,提升效率。智能音箱还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记录谈话内容,辅助后续数据整理。孙老师指出,该设计为学工管理提供了智能化的新思路,尽管仍有硬件兼容性挑战,但为未来AI赋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探索方向。

在自由发言环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谢俪书记分享了自己学院的一些成功做法。她提到,学院通过执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开启“启航计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发展规划。此外,学院定期举办大赛和文化节,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成果的平台,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并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西塔学院的腾超书记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他对危机事件的深刻反思。他强调,在面临危机时,迅速反应和有效沟通是关键,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

人工智能学院的汪易玲老师也从个人经历出发,谈到了她对学业警示的理解。她指出,教育具有滞后性,学生的学业表现往往不能立即反映教育的实际效果。她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制定个性化的帮助方案,如何平衡学生成长与教育系统需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人工智能学院的王惠娟老师作了补充发言,她强调,作为研究生辅导员,学生的自驱力是最重要的,工科研究生面临较大的毕业难题,学风建设就尤为重要,学院探索学工—导师双线学风促进教育,表彰先进、定期检查实验室和研究生课程、及时和导师沟通交流。目前也在探索本研一体的学风建设方案。

最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维薇老师对参与论坛的全体老师表达感谢,她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学风建设的效果,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人工智能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高质量教育贡献力量。
供图:王惠娟、李丽源 供稿:李丽源 初审:汪易玲 复审:孙一博 终审:张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