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AI快讯 | 人工智能学院2025级新生集中入学教育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05日 13时02分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为帮助新生更好地开拓学术视野,明确成长路径,激发创新精神,学院持续开展本科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内容涵盖新生国际化素养提升、榜样引领示范、竞赛科研引导等几个方面。


国际教育|通向世界的“立体桥梁”

10月17日,学院举办“国际视野培养”主题讲座,特邀学校国际交流处谭飞雪、刘忠原两位老师担任主讲。谭飞雪老师系统介绍了校际交换、线上国际课程与海外短期研学三类国际学分获取途径。她指出,参与国际学分项目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够在升学和就业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以较高性价比为更多学生提供国际教育资源。刘忠原老师结合自身新加坡留学经历,阐述了普通家庭学生亦可借助各类资助政策实现海外求学。他详细解读了国家公派留学、校级交流补贴及合作院校奖学金等主要资助渠道,并通过具体案例对申请条件与流程作了说明,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留学支持体系。  

   

                     

 

          

11月2日晚,“学长学姐榜样面对面”分享会在10-501顺利举办。两位“大神级”学长学姐——王涪迪、岳红玉轮番上阵,从竞赛选择、科研入门到学业规划,把大学进阶的“硬核干货”一次性打包分享,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王涪迪|竞赛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2023级学长王涪迪结合自身参与多项高水平竞赛的丰富经验,以“竞赛选择的底层逻辑”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两类主要竞赛的不同定位与价值。他指出,由教育部等部委主导的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等,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是展现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而各类企业主办的竞赛,则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与技术应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其积累宝贵的项目经验与行业认知。

谈及备赛策略,王涪迪特别强调了“提前规划与系统准备”的重要性。他建议同学们应首先深入了解各类竞赛的宗旨、规则与评价标准,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能力特长与长期发展意愿进行选择,从而让宝贵的备赛时间投入更具效率与价值。

在互动环节,针对新生普遍关心的“如何平衡竞赛与学业”的疑问,王涪迪分享了自身的时间管理经验。他认为,参与竞赛与日常学习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关键在于树立清晰的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将竞赛实践作为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从而实现学业与竞赛能力的同步提升。

     


岳红玉|科研与学业的“升级路径”

2022级学姐岳红玉围绕科研能力培养与学业发展规划,分享了她在大学阶段的系统成长经验。在科研入门方面,岳红玉以自己主持的国家级大创项目为例,建议新生“从导师课题中寻找切入点,在文献阅读中发现问题”,鼓励大家通过“小方向持续深耕”逐步积累学术成果。针对论文写作与发表,她系统梳理了从选题、实验到写作与投稿的全过程,指出“创新性是论文的核心,清晰的逻辑框架与严谨的学术表达同样关键”,并强调了耐心回应审稿意见的重要性。

在学业规划环节,她提醒学弟学妹重视课程学习质量,筑牢学业基础,同时尽早了解不同高校在人才选拔中的侧重点,“结合自身优势与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准备”。关于导师选择,岳红玉也分享了实用建议:提前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课题组氛围与指导风格,“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术环境,才能更好地支持科研成长”。              

   

 

本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传输,更是一次深刻的思维启发,让新生们看到大学规划的多样路径与无限可能,意识到提前锚定方向、系统规划学业的重要意义。本学期学院“榜样面对面”系列活动将持续推进,未来将围绕导师制选择、学业进阶规划、实习与就业准备等主题,邀请更多高年级优秀学生开展针对性分享,助力全体学生在大学阶段实现更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至此,人工智能学院2025届新生集中入学教育圆满落幕。从校园规则到国际视野,从学业规划到竞赛科研,一系列丰富内容为新生搭建了适应大学、探索未来的坚实阶梯,也期待他们带着所学所悟,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稳步前行,开启成长新篇!

供稿:梁语涵 崔靖宇

供图:崔靖宇 李持盈

初审:汪易玲

复审:孙一博

终审:王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