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人工智能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服务团全体成员分别前往荣昌区不同街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服务团分为公益AI课堂、极速“智”造、特色活动三组开展实践活动。成员们分工合作,共同为此次“三下乡”活动的圆满完成贡献力量。
极速“智”造—无人机拼装
极速“智”造组前往广顺街道进行无人机拼装实践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参与。这场集理论与实操于一体的科技课堂,为孩子们推开智能世界的大门。实践团成员用生动比喻拆解无人机构造与飞行原理,从螺旋桨动力到传感器感知,孩子们举手提问不停。
理论讲解结束后,进行实践操作环节。在人工智能学院同学的指导 与安全监护下,孩子们分组进行无人机操控体验。从简单的起飞、 悬停、降落,到复杂的空中转向、航线规划,孩子们在一次次尝试 中掌握操作技巧,现场不时传来成功完成操作后的欢呼声。

(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讲解)
公益AI课堂
公益AI课堂组走进荣昌昌元街道,面向中小学生等小朋友开展科普活动。活动中,一组成员讲解AI在生活中的应用,剖析其运行逻辑;带领小朋友们进行AI语音模拟、猜数字、看图AI图猜成语;另一组成员通过Q学习模拟游戏与趣味互动,让学生直观感受AI决策过程。此次活动展现学院社会责任,未来将持续推进科技教育普及。

(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特色活动--时光照相馆/手机帮扶站
照相馆组的同学驻守昌元街道为小朋友们拍摄并利用专业知识制作生成未来职业照片,不同于普通拍照,志愿者先引导孩子选择心仪的职业背景 —— 宇航员、医生、教师等 12 种场景模板,再通过 3D 面部捕捉技术采集表情数据。9 岁的乐乐一眼锁定警察制服,3D 面部捕捉技术启动,AI 快速合成。乐乐的照片上,笔挺警服 “穿” 上身,标准证件照效果直接拉满!通过将照片打印出来,让这份科技赋能的童年梦想得以珍藏。小家伙举着照片眼睛发亮,兴奋喊:“我是警察啦!”

(实践团成员与拿到照片的小朋友合影)

(小朋友家长的分享)
为孩子生成未来职业照,见证梦想种子在童真里发芽,从家长朋友圈的分享,看见我们三下乡活动传递的温暖与力量,让职业憧憬照进现实,点亮成长微光 。
在等待照片的间隙,志愿者们还精心组织了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既锻炼了孩子们的眼力手力,策略性思考能力,还让他们收获了喜悦的笑容。

(小朋友们排队玩套圈游戏)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使用帮助站”的志愿者们采取挨家挨户走访的方式,深入社区为老人们提供服务。同学们轻叩开各家的门,蹲在老人身边耐心演示如何调大手机字体:“您看,双击这里就能放大啦。”他们还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扫码支付、视频通话等常用功能,遇到老人记不清步骤时,就拿出纸笔一笔一划绘制操作流程图。张奶奶摸着手机屏幕笑出皱纹:“这下不用总麻烦孙子了,你们讲得比教科书还明白!”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志愿者和老人交握的手上,映得手机屏幕的光都格外温暖。

(志愿者向老人演示如何清理手机垃圾)
供稿:团委学生会
供图:团委学生会
初审:汪易玲
复审:王惠娟
终审:孙一博